沉香

2025-04-14



中文学名:琼脂,别名:沉香,科:瑞香科 Thymelaeaceae,属:沉香属 Aquilaria,门: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,纲: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,目:桃金娘目 Myrtiflorae


一、沉香的形成机制

沉香是白木香树(Aquilaria sinensis)在树体遭受刀斧砍斫、虫蛀侵蚀、雷击风折等外力损伤后,启动创伤防御机制,由树脂腺分泌油脂,经数十年至数百年与木质部、微生物(如曲霉属、青霉属真菌)作用形成的芳香凝脂。这一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:伤口感染真菌、树脂分泌与木质浸润、自然醇化凝结。


二、李时珍的三级分类体系(《本草纲目》)

明代李时珍以密度与沉水特性将沉香分为三等级:

1.沉水香(入水即沉):油脂含量≥25%,质地坚硬如角沉、黄沉,多呈黑褐色或乌黑色,香气醇厚且穿透力强,为药用与雕刻的顶级材料。

2.笺香(栈香,半沉半浮):油脂含量15%-25%,木质与油脂混合,香气清扬带甜,适合熏香或制成手串。

3.黄熟香(浮于水面):油脂含量<15%,质地轻虚,香气淡雅,多用于日常焚香或制作香粉。


三、周嘉胄的四类成因分法(《香乘》)

明代香学家周嘉胄依据结香成因与状态提出四类分法:

1.熟结:树体自然枯死后,树脂在腐朽木质中醇化形成,香气沉稳悠长,如土沉、水沉,多见于倒伏埋土的老树。

2.生结:活树经人工刀斧砍伤或动物啃咬后分泌树脂结香,油脂层较新,香气浓烈带青草味,如海南“鹧鸪斑”。

3.脱落:枯朽枝干自然脱落后析出香脂,香气纯净无杂,常见于“龙鳞”“白蜡”等薄片状沉香。

4.虫漏:虫蚁蛀蚀形成螺旋状结香,因虫体分泌物与树脂反应,香气清甜带凉意,如海南虫漏王。


四、现代分类的扩展与细化

在传统分类基础上,现代学者结合结香环境与形态进一步细化:

1.倒架:树体倒伏后经风雨侵蚀,未腐朽的含油部分,香气清醇如惠安倒架。

2.土沉:埋藏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,表面风化呈深褐色,内部油脂甜润带土腥味,如越南红土沉。

3.水沉:沉陷沼泽经生物降解,质地致密温润,香气柔和如星洲水沉。

4.蚁沉:白蚁蛀食活树后残留的油脂部分,香气清扬带木质调。


五、沉香的价值与保护

沉香因“树-菌共生”机制成为稀缺资源,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白木香树列为濒危物种,我国将其纳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。现代产业通过地理标志认证(如“海南沉香”)规范种植与加工,推动可持续利用。


补充说明

奇楠:顶级变种,质地软糯,削之成卷,香气兼具凉、甜、乳香等多层次变化,被视为“香中钻石”。

产区差异:惠安系(越南、海南)以清雅凉甜著称,星洲系(印尼、马来)香气浓烈,莞香系(中国本土)兼具花蜜韵味。


分享